在1955年的大授衔仪式上,共和国共授予了十位大将的军衔。与元帅的评选标准有所不同,大将的评选更多地兼顾了部队来源(俗称“山头”)和个人资历等因素。那么,这十位开国大将的排名背后有何深意呢?
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开国大将的排名情况!
位居榜首的是粟裕大将,他凭借卓越的军功荣登十大将之首。尽管在资历上,粟裕可能不如一些上将,但他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杰出表现,尤其是在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、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及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务时,指挥的淮海战役等大战役,战功赫赫,甚至超过了部分元帅,因此毫无争议地成为了大将之首。他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、新四军以及华东野战军(三野)的杰出代表。
紧随其后的是徐海东大将。他始终坚定支持党中央的决定,在中央红军初到陕北、面临困境之时,慷慨解囊,为中央红军解了燃眉之急。虽然在抗战中后期和解放战争期间因病离开了战场,但他在红军时期对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,使他赢得了毛主席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”的高度评价,因此被评为大将第二位。他是红二十五军和红十五军团的骄傲。
第三位大将是黄克诚。他在红军时期长期从事政治工作,抗战期间创建了新四军三师和苏北抗日根据地,解放战争时又率领三师数万人千里挺进东北。虽然他的资历和战功并非最为显赫,但他拥有独特的战略眼光。如在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之初,他建议恢复政治委员制度,确保了国共合作时期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;日本投降后,他又建议中央立即派部队赴东北,以创建重要的战略根据地。黄克诚大将位列第三,是红三军团和第四野战军(四野)的代表。
第四位大将是陈赓。他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,并参加了南昌起义。他在鄂豫皖地区担任过红十二师师长、红四方面军参谋长等职务;长征时任军委干部团长、红一军团一师师长;抗战时期任幺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;解放战争时期则率领“陈谢兵团”挺进豫西,参与淮海战役,并在后续战斗中远距离插入敌后,为解放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。陈赓大将资历深厚,战功卓著,是幺二九师和第二野战军的杰出代表。
第五位大将是谭政。他早期跟随毛主席参加秋收起义,并在抗战时期担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、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。解放战争时,他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、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。他一生致力于军队政治工作,是大将中政工领域的杰出代表,同时也是红一方面军和四野的代表。
第六位大将是肖劲光。红军时期,他担任红5军团政委,成功将这支国民党起义军改造成红军劲旅。抗战时,他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;解放战争爆发后,他前往东北,在南满根据地取得“四保临江”的胜利,并开创了人民解放军通过“久困长围”战法和平解放大城市的先例。肖劲光大将军政兼优,是红一方面军和四野的代表。
第七位大将是张云逸。他革命资历深厚,1929年领导了百色起义,并在红军、新四军和解放军中都担任过重要职务。尽管他在一线指挥作战的时间相对较少,但作为老资格的领导干部,他对革命的贡献不可磨灭。他是新四军和第三野战军的代表。
第八位大将是罗瑞卿。他1929年参加红军,并曾任师、军政治委员等职务。抗战时期,他主要从事军事教育工作;解放战争时期,他任晋察冀野战军政委,参与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。罗瑞卿大将主要从事军队政治、教育、保卫工作,是政治保卫工作和华北野战军的代表。
第九位大将是王树声。他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,并在红军时期历任团长、师长、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等职务。抗战时期,他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;解放战争时期,他指挥部队参与中原突围。尽管在革命时期没有特别显赫的战功,但凭借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老资格,他仍被授予大将衔,位列第九,是红四方面军的代表。
最后一位大将是许光达。红军时期,他被派往洪湖地区工作;抗战时期,他曾任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等职务;解放战争时期,他任西北野战军军长等职务。尽管他的资历和战功并不特别突出,甚至比不上同为红二方面军出身的肖克、王震等人,但他是红二军团出身的唯一代表(贺龙的红二军团),因此仍被授予大将衔,位列第十。